農產品價格波動對於農民和消費者來說皆不是好消息。天災導致價格居高不下時,消費者怨聲載道;產量過多價格暴跌時,又「穀賤傷農」,農民苦哈哈。中國政府為了解決此一問題,2015年開始試行「期貨價格指數保險」,利用期貨、期權等衍生性工具轉移農產品市場價格風險。目前大連商品交易所試行的項目已達30個以上,涵蓋的範圍和農產品種類皆持續增加。
內容目錄
【運行機制?】
價格風險轉移路徑:農民/農業合作社—>保險公司—>期貨機構—>期貨市場。
- 「保險與理賠」:農民/農業合作社向保險公司購買根據農產品期貨價格開發的保險商品,將價格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 「再保險」:保險公司向期貨機構購買場外看跌期權,轉移自身承擔的價格風險。
- 「期權交易」:期貨機構以其專業操作優勢複製該看跌期權,透過市場的眾多投資者分散風險。
【畢竟還是個保險嘛~農民如何獲得保障?】
在保險期間,因保險合同責任免除以外的原因,造成約定月份該農產品品種期貨合約的價格低於約定價格時,視為保險事故發生,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
【有什麼好處?】
對農民來說,可以抵禦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的價格下跌風險,確保穩定收益;對政府來說,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可以與政府補貼脫鉤。用香蕉舉個例子,假設今年猴子島香蕉大~豐~收~,價格超級低,低到不敷成本。政府以前可能會透過「制定最低收購價」來補貼(也可能大量收購,讓軍中弟兄們當水果),現在若出現香蕉期貨價格指數保險,政府可以透過「事前」補貼農民保險金的方式協助農業發展,而不用等到收成之後才來想辦法。
【碰到了哪些問題?】
- 中國期貨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並不健全,農產品期貨交易不活躍,且農產品季節性特徵顯著,限制了能夠對沖風險的總量
- 目前「保險+期貨」尚未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導致資金不足,難以支持進一步拓點
【參考資料】
【Q&A】
場外v.s.場內?
場外期權(Over-the-Counter options)合約可由雙方商議;場內期權的所有合約條款(數量、行使方式等)均已標準化,買賣雙方只就期權金額進行商議。
–
不想錯過世界財經週報嗎?
歡迎訂閱電子報!
Pocket Money電子報
➡️ http://eepurl.com/cEFL-9
加入Line
➡️ https://line.me/R/ti/p/%40zaj3719m
加入匯率鼠Line
➡️ https://line.me/R/ti/p/%40jyh2849c
匯率鼠Line貼圖
➡️ https://line.me/S/sticker/156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