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財經觀點

什麼!薪資暴漲300% ? – 你該注意的營收陷阱 – 年增率YoY

胖達和小鬼是大學的好麻吉,後來各自出社會公司,今天約了吃飯,在飯局中兩人閒聊⋯

「唷,最近過得不錯喔,應該賺很大!這個月賺多少。」小鬼問
「這個月收入12萬啦。」胖達說
「哇!發達了啊,我記得你之前薪水才4萬,一下暴漲300%啊!我來幫你宣傳下。」小鬼說
小鬼拍了張合照Tag #我的大學好朋友  #月收12萬  #徵友

「哇!不要亂發啊,因為我這個月領年終兩個月,加上去才12萬的啊,不是常態啦」胖達說
「哈哈哈,不管啦!現在大家都知道你很有錢了」小鬼説。

胖達開始收到朋友的訊息「過得不錯喔!怎麼都沒聽你說」、「有空吃個飯啊!最近過得如何」等等…

這個月12萬元是胖達辛苦工作一年的年終獎金,卻被小鬼說成了很像每個月收入12萬的有錢人,看似匪夷所思,但其實在很多股票新聞中都有這些陷阱,即使是銷售下滑,也能用數字裝飾成一間快速成長的公司。市面上有哪些營收陷阱呢?讓我們來看看吧

銷售旺季和農曆年節幻覺

「營收創新高,較上月營收成長40%」「三月營收提升兩成,OO產業升溫」
看到新聞報導又一家公司營收高速成長,感覺就是支好股票,手機打開就直接下單了。
但在下單前可以先想想這數字正確嗎?

美國電商公司,在第四季的「感恩節」和「聖誕節」都會有飆高的銷售額,因為美國人買最多禮品的時期就是這段期間,營收成長勢必會成長,這時候看月增率的意義不大。應該要比較與去年同期比較是否銷售上升,而非與上個月比較,只要是銷售商品類的公司都會有這個狀態,以下列出會影響營收月增的一些狀態:

感恩節與聖誕節

感恩節和聖誕節是美國最大的銷售節日,因此只要是銷售商品的公司,在第四季營收普遍會高於第三季。

1111光棍節

中國發明的節日,非常的有效果,目前亞洲各大線上賣場都會為這個節日特別準備,營收自然也會飆高。

產品發佈會

蘋果的新品發佈會大多若在秋季,因此配合上面節日會帶動一波第四季的高額收入,許多公司的產品發佈會都會拉升一波營收。

農曆年節

農曆年節工作日會減少,生產力的下降對代工類型的公司影響較大,而年節月份營收的下滑,也就代表著看下個月的月成長會較高,所以常常會看到三月急單或是年後回溫的帶來的高成長新聞。
由於春節並非國立特定日期,所以即使在比較年增率時也要考慮這兩年的春節是否在同個月份。

這些節日常常帶有很多新聞曝光,大家看到新聞時記得多想想再下單喔!

 

如何看這些數字更好? 介紹年增率YoY

年增率YoY (Year to Year) (第一次看到以為是表情符號)
年增率的意思是跟去年同期比較,所以會看到月營收的年增率或季營收的年增率,他們分別是:

10月營收年增率(YoY)- 跟去年10月比起來,今年10月營收增加比率
第三季營收年增率(YoY) – 跟去年第三季比起來,今年第三季營收成長比率

用上個月作為比較基準的方式為MoM(Month to Month),用上一季當比較基準的為QoQ(Quarter on Quarter),因為MoM和QoQ容易受到銷售旺季和農曆年節幻覺等特定月份影響,在看的時候會覺得波動很大,一般比較還是以YoY為主。

而除了單一年份的比較,我們也很常看到 累積年增率 ,意思是今年累積和去年累積的增長,也是很常看的指標,公式如下:

第三季累積年增率 = 今年第一季到第三季累積營收,與去年的第一季到第三季的累積營收作比較。
累積年增率能看出公司至今表現與去年整體的差異,是許多投資人也愛用的指標。

來看看蘋果(AAPL)的各項比例

蘋果的季度季增率QoQ

只看季增率,會覺得蘋果每年Q1銷售都大增
2014年Q1 季增長 53.7%
2015年Q1 季增長 77.1%
2016年Q1 季增長 47.32%
2017年Q1 季增長 67.32%
2018年Q1 季增長 67.92%
比較第三季和第四季銷售(Q4比隔年Q1)都可以得到很漂亮的數字,這時新聞如果打上「蘋果2016年Q1財報營收上升,較上季成長47.32%」的標題,是否非常吸引人呢?我們來看看蘋果的季度年增率。

蘋果的季度年增率YoY

看年增率,才能更客觀的知道每年狀況
去除了第四季假日和發表日的效應後,可以較清楚的看到蘋果銷售增長年份,可以看到
2015年蘋果是 銷售成長
2016年蘋果是 銷售下跌
2017年蘋果是 銷售成長
2018年蘋果是 銷售成長
剛剛2015的新聞若用季度年增率來看會變成「蘋果2016年Q1財報營收上升漸緩,較去年僅成長1.71%」,是不是想買的衝動都沒了,2015Q4整體銷售成長緩慢也讓蘋果在2016年的營收繳出難看的成績單。

蘋果的季度累積年增率YoY

累積年增率 – 清楚的看每年累積的表現
累積年增率是使用公司今年累積到目前為止的數字和去年累績相同時間的數字作比較,因為季與季在不同年份下,可能也會有突發狀況的營收增長(下跌),這時使用累績年增將會更為客觀。

蘋果的年增跟累積年增得到的結果差不多,但若有差別時要特意去看不同季份是否其他大的事件出現。
(*如農曆新年若與去年的月份不同,那拿月營收的YoY就較不客觀,拿累積年增比較會更客觀。)

結論

今天與大家分享年增率的內容,重點就兩個:

月增率(MoM)與季增率(QoQ)容易出現幻覺

由於節日和銷售旺季的不同,導致比較上個月或上一季的營收會有很大波動,拿這個數字比較是非常不客觀的。

年增率(YoY)與累積年增率(YoY)是比較好的比較方式

跟去年同期比較的年增率(YoY)和累積營收的年增率(YoY)比較,會是比較客觀的比較方式

下次大家看新聞時可以注意下有沒有這類營收陷阱啦!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